
任新民,云南昆明人,男,汉族,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马列主义教研部副主任)。具有在军队、工厂、机关工作的经历。 1981 年考入云南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 1985 年毕业留校任教, 1990 年研究生毕业, 1997 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云南民族地区梯度结构与人力资源的梯次开发》,获评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0 年 7 月获得博士学位。从教以来,公开发表论文约 40 余篇,出版专著一部,二人合著一部,主编副主编著作 13 部。代表作《历史跳跃式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教学质量评估: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被忽视的环节》两篇论文曾分别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自 1997 年担任硕士导师以来,共指导硕士毕业生 5 人,其中 1 人考取民族学博士。 MBA 研究生 5 人,已经毕业 4 人。目前指导硕士生 4 人, MBA 研究生 5 人。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民族学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自 1998 年以来,共承担了云南省政府省长办公室、省财政厅项目、《 705 所人力资源系统开发》、楚雄广播电视局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十五规划课题《云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云南省科技厅《云南人力资源系统开发》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具备了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课题的组织研究的能力。目前,主要承担主持云南大学科研基金《欧洲社会民主党执政实践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

马克思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历史学与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主编参著撰写教材、专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国革命史论》、《 现代旅游美学》、《时代潮 》、《东陆演讲录》、《人生思考》、 《春秋之鸣》、《云南名食》、《转型季风》等100多万字,论文近30篇,总计近200万字。

一 、个人简介 柳清菊,女,民盟盟员,博士,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现任云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云南省微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和工作经历如下:1983.9-1987.7在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87.8–1990.6在华中理工大学光学工程系光电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90.6-1993.4在华中理工大学光学工程系,助教、讲师。1993.5
-
1995.8云南省机电技术研究所工程师。1995.9-现在:云南大学物理系讲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教授,科技处副处长,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云南省微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期间1999.9-2005.3在昆明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在职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5月起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10年被聘为二级教授岗。多次赴日本、美国、英国等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访问交流。二、科研情况主要从事新型环境与能源材料方向的研究及开发工作,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获授权专利16项;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在国际上首次将分子印迹技术用于有毒有害气敏传感材料,研制出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甲醛、甲醇等气敏传感器,相关论文被JMCC、PCCP等国际知名期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并被ESI列为高被引论文,得到了评审人和编辑的高度评价,在环境有毒有害气体实时监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2.研制出厚度可控、力学性能优良的高孔隙率介孔隔热薄膜,和易于批量生产的集成式非制冷红外传感器,有效克服了传统的体式红外传感器成品率低、响应慢、灵敏度低、抗冲击能力差等瓶颈问题。3.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氯化法钛白粉包膜技术”已投产,并已实现销售收入7亿多元,有力提升了云南省钛白粉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4.研发了高效可见光响应型复合光催化涂层材料、纳米锐钛矿相TiO2水性溶胶和自清洁薄膜等多项专利成果,在有毒有害气体污染治理及自清洁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5.研发出耐高温性、抗菌性及安全性等主要指标优于国内外报道的复合无机抗菌材料,可广泛用于玻璃、陶瓷、纺织、造纸等领域。三、获奖情况
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被聘为“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主题专家组成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云南省十大女杰”等多项荣誉称号。四、团队建设及师资培养情况团队目前固定人员10人,其中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人,云南大学东陆学者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各2人,依托云南省微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科研,并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和人才培养。共计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人,所指导的学生在国际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得全国“挑战杯”竞赛、省级科技竞赛奖励近20项,多人次获得国家及省政府奖学金。五、工作计划目前在云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省微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并担任学院院长和重点实验室主任。下一步的科研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具有原创性的苯系物气敏材料及能同时检测多种有毒有害气体的阵列传感器开展研究;二是继续与新立钛业公司合作,开发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包膜钛白粉;三是推进研发成果的中试及产业化。

一、个人简历教育经历2002-2005,理学博士,天然药物化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999-2002,理学硕士,植物学,南京农业大学1995-1999,理学学士,生物学,淮北煤炭师范大学工作经历2016-至今,研究员,云南大学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2012-2016,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06-2011,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05-2006,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08-2010,博士后,美国纽约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和纽约城市大学二、科研情况利用天然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理学以及药物设计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从事天然活性分子的发现及新药研发工作。立足于西部地区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围绕“药物资源-天然分子发现和优化-活性评价-药物发现”的研究思路,长期从事天然药物化学以及新药研发方面的工作:1.
完成了30余种药用植物的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分离鉴定了1500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400余个,新骨架15个;2.
发现了具有抗艾滋病等方面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揭示了初步的构效关系;3.
主持1个具新作用机制的抗HIV药物先导分子“二苯胺酯”(SJP-L-5)的临床前研究工作。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7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重点项目及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课题。三、获奖情况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4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2015中国药学会赛诺菲生物药物奖,2015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2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12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工作奖,2008第十届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2007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7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6云南省青年科技红河奖,2005中国科学院优秀院长奖,2005四、团队建设及师资培养情况目前课题组以天然产物基础和应用研究为目标,开展相应的化学和生物学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建立相应的技术平台和人才队伍。实验室具有学科交叉的优势,具备化学、计算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专门人才。目前课题组共有3名在职人员,其中张兴杰博士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专业为细胞生物学,主要负责生物活性筛选和药效学评价;张芮菡博士从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业为药物设计和生物学,主要负责天然小分子化合物的药物靶标的预测、结构设计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课题组有博士后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1名外国留学生),在读硕士研究生8名。并已经培养了多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五、目前研究方向和目标:课题组今后将充分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把握西部地区天然药物资源的优势和国际天然产物创新发展趋势,面向东南亚和我国天然产物研发持续和长远发展目标,围绕国家和云南省科技战略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创新性研究,获取原始创新性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1、基于传统药用植物资源,发现新结构、新活性天然产物并评价其生物学功能。2、基于西部地区天然药物资源的优势,进行丰产天然产物的结构优化和应用研究。3、基于药物靶标,通过实验和计算生物学方法,开展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和作用机制研究。4、基于课题组现已发现的活性天然小分子,进行抗HIV、抗炎、免疫调节、抗癌等方面的成药性评价。六、代表性论文1. Xibao Zhao, Debing Pu, Zizhao Zhao, Huihui Zhu, Hongrui Li, Yaping
Shen,Xingjie Zhang, Ruihan Zhang, Jianzhong Shen, Wei-Lie Xiao* and Weilin
Chen*,Teuvincenone F SuppressesLPS-Induced Inflammation and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by Attenuating NEMO Ubiquitination,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17,
8, 565-580.2.Zhong-Hua Gao,Yi-Ming Shi,Zhe Qiang,Xia Wang,Shan-Zhai Shang,Yan
Yang,Bao-Wen Du,Hui-Pan Peng,Xu Ji,Hong-Lin Li*,Fei Wang*,Wei-Lie
Xiao*,Plasiatine, an Unprecedented Indole-Phenylpropanoid Hybrid from Plantago
asiatica as a Potent Activator of the Nonreceptor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Shp2.,Sci Rep,2016.4.22,6:24945~24945.3.Wei-Lie Xiao, Rong-Tao Li, Sheng-Xiong Huang, Jian-Xin Pu, Han-Dong Sun*,
Triterpenoids from the Schisandraceae family, Nat. Prod. Rep., 2008, 25,
871-891.4.Wei-Lie Xiao, Liu-Meng Yang, Ning-Bo Gong, Li Wu, Rui-Rui Wang, Jian-Xin
Pu, Xiao-Li Li, Sheng-Xiong Huang, Yong-Tang Zheng, Rong-Tao Li, Yang Lu, Qi-Tai
Zheng, Han-Dong Sun*, Rubriflordilactones A and B, two novel bisnortriterpenoids
from Schisandra rubriflora 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ies, Org. Lett., 2006,
8(5), 991-994.5.Wei-Lie Xiao, Jian-Xin Pu, Ying Chang, Xiao-Li Li, Sheng-Xiong Huang,
Liu-Meng Yang, Li-Mei Li, Yang Lu,Yong-Tang Zheng, Rong-TaoLi, Qi-Tai Zheng,
Han-dong Sun*, Sphenadilactones A and B, two novel nortriterpenoids from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Org. Lett., 2006, 8(7), 1475-1478.6.Wei-Lie Xiao, Hua-Jie Zhu, Yun-Heng Shen, Rong-Tao Li, Sheng-Hong Li,
Han-Dong Sun*, Yong-Tang Zheng, Rui-Rui Wang, Yang Lu, Cheng Wang, Qi-Tai Zheng,
Lancifodilactone G: A unique nortriterpenoid isolated from Schisandra lancifolia
and its anti-HIV activity, Org. Lett., 2005, 7(11), 2145-2148.7.Wei-Lie Xiao, Rong-Tao Li, Sheng-Hong Li, Xiao-Li Li, Han-Dong Sun*,
Yong-Tang Zheng, Rui-Rui Wang, Yang Lu, Cheng Wang, Qi-Tai Zheng,
Lancifodilactone F: A novel nortriterpenoid possessing a unique skeleton from
Schisandra lancifolia and its anti-HIV activity, Org. Lett., 2005, 7(7),
1263-1266.8.Wei-Lie Xiao, Chun Lei, Jie Ren, Tou-Gen Liao, Jian-Xin Pu, Charles U.
Pittman Jr., Yang Lu, Yong-Tang Zheng, Hua-Jie Zhu*, Han-Dong Sun*, Structure
elucidation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key steps in the biogenetic pathway
of schisanartane nortriterpenoids by using DFT methods, Chem. Eur. J., 2008,
14(36), 11584-11592.9.Yi-Ming Shi, Jie Yang, Li Xu, Xiao-Nian Li, Shan-Zhai Shang, Peng Cao*,
Wei-Lie Xiao*, and Han-Dong Sun*,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Lancifonins: Unique Nortriterpenoids from Schisandra lancifolia,
Org. Lett., 2014, 16, 1370−1373.10.Shi, Y. M.; Wang, X. B.; Li, X. N.; Luo, X.; Shen, Z. Y.; Wang, Y. P.*;
Xiao, W. L.*; Sun, H. D.* Lancolides,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Nortriterpenoids
with Tricyclo[6.3.0.02,11]undecane-Bridged System from Schisandra lancifolia.
Org. Lett., 2013, 15, 5068-5071.11.Yi-Ming Shi, Xing-Yao Li, Xiao-Nian Li, Xiao Luo, Yong-Bo Xue, Cheng-Qin
Liang, Juan Zou, Ling-Mei Kong, Yan-Li, Jian-Xin Pu, Wei-Lie Xiao*, Han-Dong
Sun*, Schicagenins A-C: three cagelike nortriterpenoids from leaves and stems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Org. Lett., 2011, 13(15), 3848-3851.12.Luo, X.;Shi, Y. M.; Luo, R. H.; Luo, S. H.; Li, X. N.; Wang, R. R.; Li, S.
H.; Zheng, Y. T.; Du, X.; Xiao, W. L.*; Pu, J. X.; Sun, H. D*.
Schilancitrilactones A-C: Three Unique Nortriterpenoids from Schisandra
lancifolia. Org. Lett. 2012, 14, 1286-1289.13.Liang, C. Q.; Shi, Y. M.; Luo, R. H.; Li, X. Y.; Gao, Z. H.; Li, X. N.;
Yang, L. M.; Shang, S. Z.; Li, Y.; Zheng, Y. T.; Zhang, H. B.; Xiao, W. L.*;
Sun, H. D.* Kadcoccitones A and B, Two Novel 6/6/5/5-fused Tetracyclic
Triterpenoids from Kadsura coccinea. Org. Lett. 2012, 14 (24), 6362-5.14.Wei-Lie Xiao, Ren-Rong Tian, Jian-Xin Pu, Xian Li, Li Wu, Yang Lu,
Sheng-Hong Li, Rong-Tao Li, Yong-Tang Zheng, Qi-Tai Zheng, Han-Dong
Sun*,Triterpenoids from Schisandra lancifolia with anti-HIV-1 activity, J. Nat.
Prod., 2006, 69(2), 277-279.15.Wei-Lie Xiao, Timothy J. Motley, Uchenna J. Unachukwu, Clara Bik San Lau,
Bei Jiang, Feng Hong, Ping-Chung Leung, Qing-Feng Wang, Philip O. Livingston,
Barrie R. Cassileth, Edward J. Kennelly*, Chemical and genetic assessment of
variability in commercial Radix Astragali (Astragalusspp.) by ion trap LC-MS and
nuclear ribosomal DNA barcoding sequence analyses, J. Agric. Food Chem.,2011,
59, 1548-1556.办公室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化学楼5楼实验室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化学楼7楼

一、个人简介于黎,女,汉族,博士,民盟盟员,1976年12月生。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同年,作为引进人才到云南大学工作。2006年10月聘任为研究员,2013年8月起聘用到研究员二级岗位,现任云南大学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云南大学特聘教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云岭学者。是云南省高校动物遗传与进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云南省高校动物遗传与进化科技创新团队和云南大学动物遗传与进化省创新团队带头人。2、教育经历1995.09-1999.07 辽宁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09-2002.07 辽宁师范大学生物系细胞生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09-2005.07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3、工作经历2005.07-2006.09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2006.10-2011.12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2012.01-2015.07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2015.07-至今 云南大学/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二级研究员二、科研情况研究方向(1) 珍稀濒危动物类群的分子系统学(2) 动物的群体遗传与保护研究(3)极端和特殊环境下生物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研究(4) 进化基因组学1、课程情况(1) 研究生专业选修课:《进化基因组学》(2) 博士研究生学位基础课:《专业原著选读》3、重要科研成果于黎研究员扎根云南边疆,潜心研究,立足西南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通过重要的科学问题与特色资源的有机结合,逐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研究特色,迈入了生物多样性国际研究的前沿。她长期从事动物,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的遗传与进化方面的科研工作,通过以这一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中的重要动物类群为对象,开展分子进化研究。揭示了它们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发展了分子进化的相关理论,推动了生物多样性演变机制及资源生物持续利用的分子基础研究,为云南省动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而且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迄今为止,已发表论文60余篇,在已发表的40余篇SCI论文中,以第一和/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Genetics、Systematic
Biology、Mol Biol Evol、Scientific Reports、BMC Evolutionary Biology、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等发表32篇,总影响因子200,
SCI引用653次。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资助项目),
973计划二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政府联合项目,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仅主持项目经费累计已超过1000万元。三、获奖情况2017年 中国动物学会青年科技奖 授奖部门:中国动物学会2016年 全国三八红旗手 授奖单位:全国妇联2016年 云南省十大科技进展 授奖单位:云南省科技厅2016年 《遗传》优秀论文 授奖单位:遗传杂志2015年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授奖单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2014年 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授奖部门: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2014年 云南省五四青年奖章 授奖部门: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年联合会2014年 云南省三八红旗手 授奖部门:云南省妇联,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3年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授奖部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2年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二等奖 授奖部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2011年 云南省青年科技红云红河奖 授奖部门: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1年 第十届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云锡奖)奖一等奖 授奖部门: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 第九届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云锡奖)奖一等奖 授奖部门: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 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授奖部门: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2008年 第八届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云锡奖)奖一等奖 授奖部门: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06年 中国遗传学会李汝祺优秀动物遗传学论文奖 授奖部门:中国遗传学会2004年 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授奖部门: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2017年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授奖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5年 云岭学者 授予部门:云南省省委组织部2012年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授予部门:中央组织部2011年 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授予部门:教育部2011年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授予部门:云南省科技厅四、团队建设及师资培养情况1、科研团队建设带领的团队先后入选“云南省高校动物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云南省高校动物遗传与分子进化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和“云南大学动物遗传与分子进化省创新团队(带头人)”。2、指导学生情况到目前为止,指导获得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13人,博士后进站2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在读12人,指导其中4名获得云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1名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4名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五、工作计划1、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分析,揭示动物类群的起源、进化历史和地理格局,解析物种形成机制、物种多样性产生原因和进化规律。2、结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基因组编辑等新技术手段,从遗传,调控,功能适应性多个层面,揭示动物在选择作用下的遗传变异和适应性进化机制及规律。3、研究进化过程的主要驱动力,阐明遗传多样性和复杂形状多样化的动态演化模式和机制,推动进化理论的发展。

教育经历:1981年毕业于楚雄市第二中学。1985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获学士学位。中国文化书院首届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肄业(1988)。北京外国语学院函授部英语专业大专结业(1989)。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03)。中共中央党校六部委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第45期结业(2012)。工作经历:1985年7月起,历任云南民族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1997年12月调云南大学人类系任副教授。2002年调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历任西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国际政治系主任、副教授、教授。2008年至2009年,受国家汉办和云南大学委派出任伊朗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应聘担任伊朗比赫什迪大学中文系和穆斯塔法国际大学客座教授。现任云南大学国际系研究院西南亚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国别研究基地云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中东古地图研究室主任。学术经历: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2年起担任云南大学中东国际关系、世界史、世界民族方向硕士生导师。2004年至2005年,公派赴伊朗德黑兰大学作中国伊朗关系史的访问研究。2005年晋升教授。2012年入选美国美联基金会访问学者,先后赴美国康州费尔菲尔德大学、印度班加罗尔基督教大学访问研究。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曾应邀赴泰国、越南、美国、伊朗、奥地利、日本、沙特、巴基斯坦、摩洛哥、突尼斯、埃及等国的多所著名高校出席国际会议和讲座。2017年6月遴选为本校世界民族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 伊斯兰教、民族宗教与国际关系、丝绸之路史、中东古地图、伊朗学、郑和下西洋等。重要科研成果:出版论著、译著和编著《唐代中国与大食穆斯林》《云南伊斯兰教史》《元明文献中的忽鲁谟斯》《伊朗学在欧洲和东亚》《伊斯兰教什叶派》等28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译)文100余篇。他与德黑兰大学历史系学者合作开展的《伊朗古地图中的“中国海”》成果,于2016年6-7月授权新华社、中新社发布后,被全球五大洲17个国家的电视台和报刊转载,成为中国政府维护南海主权斗争中来自第三方的重要地图证据,在中国针对美国和菲律宾当局所谓的“南海仲裁案”外交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成果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中央外事领导小组、外交部、中宣部和云南省委等多位领导的重要批示。科研奖励: 荣获美国弗里曼基金会2013年度研究员称号。团队建设: 承担着亚洲民族宗教问题、中东历史地理研究两个团队建设任务。师资培养: 培养毕业国内外硕士生70余人,其中有8人考取国内外博士研究生。目前研究:正主持国际合作的教育部重大课题《中东古地图中的中国与中国南海研究》项目,《云南文库·大家文丛》点校项目1项,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百项精品”项目1项,教育部国别研究基地项目1项等课题。工作计划:在承担完成上述课题的基础上,希望为学校培养出一支亚洲民族与宗教、中东历史地理研究的优秀学术团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南海主权斗争的急迫需要,服务于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服务于学校的双一流建设。

个人简介 张克勤,1958年12月生,贵州省黔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及工作经历 1. 1995.9-1998.7,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 1998.7-2001.1,云南大学,工业微生物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3. 2003-2015.12,云南大学,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实验室主任;4. 2015.12-至今,省部共建云南大学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5. 2001.1-至今,云南大学,副校长;科研情况张克勤教授扎根云贵高原,专注植物病原线虫生物防治研究,通过揭示微生物与线虫互作分子机制,确定致病毒力因子、发掘杀线虫微生物新资源和新化合物、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线虫生物农药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开创了线虫防治的新途径。1、揭示微生物与线虫互作的分子机制。报道了捕食线虫真菌从腐生到寄生的基因调控网络,并发现了启动生活史转换的信号分子,为微生物从腐生到致病的生活史转换理论做出了贡献。发现细菌侵染线虫先吸引后毒杀的“特洛伊木马新机制”,筛选到了系列吸引线虫的信号分子并揭示了线虫感知信号分子的机制。发现并报道线虫抵抗微生物侵染的“诱导产生自噬、识别毒力因子并产生免疫反应、激活转录因子DAF-16”的三条新途径,揭示线虫、细菌、真菌三者互作的分子机制,为开创线虫生物防治的新途径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发表后得到国际同行的多篇专题评述,受邀为美国植物病理学年鉴撰写微生物与线虫互作机制的专题综述。2、系统发掘了我国线虫生防微生物资源,建立全球最大的线虫生防微生物资源库。发表杀线虫真菌3个新属,73个新种;发表活性化合物271个,新化合物101个,新骨架化合物14个。其中2个新骨架大环内酯化合物,对病原线虫的致死率与目前国际上最好的杀线虫农药阿维菌素相当且结构式更简单,便于人工合成,为研发新型高效杀线虫剂奠定了基础。3、坚持不懈地将积累的丰富资源和不断加深的理论认识应用于解决线虫防治的难题,研发出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线虫生物农药“线虫必克”,实现了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基于微生物与线虫互作及生态平衡的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创造性的将吸引线虫的信号分子和调控生防菌的生活史转换的信号分子与生防菌集成,研发出二代高效线虫生防制剂“线虫佰控丹”。在云南、山东完成了田间实验,经国内线虫生防领域两次专家现场评估,防效达80%,优于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阿维菌素和噻唑膦。主持“973”、国家攻关、国家基金重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等项目,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含共同)在Annu Rev Phytopathol, Nat
Commun,PNAS,Sci
Adv,JACS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89篇,总引4544次,他引3463次,H指数36;主编出版专著6部;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1项。获奖情况
2014年获云南省领军人才称号。以排名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个人荣获2017年云南省杰出贡献奖,全国首届科技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奖、中国专利金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全国优秀教师奖、全国青年科技标兵奖、中国专利局专利金奖、香港柏宁顿
“孺子牛金球奖”、中国菌物学会戴芳澜杰出成就奖等。团队建设及师资培养情况在张克勤教授的带领下,凝聚和建设了一支能够在病原线虫及生物防控研究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团队,为我国病原线虫生物防治做出了系统性和原创性的贡献,引领了我国作物病原线虫生物防治学科的发展。团队成员荣获2014年云南省首届创新团队一等奖。张克勤教授领衔的云南大学微生物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进入ESI全球研究机构的前1%。指导的博士生曾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PLoS Pathogens上发表了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两次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工作计划
继续专注于作物病原线虫生物防治研究,通过发掘杀线虫微生物新资源和新化合物、确定致病毒力因子、揭示微生物与线虫互作分子机制,为解决线虫防治的难题做出重要贡献。

基本情况 周建新,男,1962年生,甘肃人,现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研究方向 跨国民族教育背景 1998年9月——2001年7月,兰州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主持科研项目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南方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爱尔兰民族问题及其和平进程研究”等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跨国民族研究”“边界、边民与国家——中国西南边境60年(1949-2009)”等4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边疆地区的边民离散与回归研究”。代表论文和研究报告
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社会科学战线》《思想战线》《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2017年最新成果有《边界、边民与国家——跨国民族研究的三个面向》(《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跨国民族再认识——与马戎教授商榷》(《开放时代》2017年第5期),《从离散到回归的选择》(《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主要著作和文集 《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地区和平跨居模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从边缘到前沿》(合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沿边而行》,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跨越边界的离散者》(合著),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合译),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沿边公路进深山》(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蓝靛瑶的甜蜜生活》(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荣誉和奖励 全国优秀工作者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学术兼职 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民族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议组专家

杨崇林,男,1967年生,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云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博士生 导师。教育与研究经历:1998年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1999年为意大利International school for advanced studies分子神经生物学实验室访问学者。1999-2005年先后在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和University of
Colorado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 "百人计划",终期获评优秀。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3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杨崇林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探索以溶酶体为中心的重要细胞生物学问题,在溶酶体介导的凋亡细胞降解、内吞体-溶酶体运输、溶酶体发生的调控机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他首次揭示了在进化上保守的凋亡细胞吞噬受体CED-1的偱环机制及其介导的细胞骨架重排的信号传导机制。杨崇林教授发现了多个在进化上保守的调控内吞体-溶酶体运输的新基因,并系统地揭示了它们在早-晚期内吞体转换及溶酶体运输中的作用机制。运用化学生物学研究方法,他发现了溶酶体发生的新的信号传导和调控机制,为以促进溶酶体发生为基础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这些出色的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包括Science,
Nature Cell Biology,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Cell Research, PLoS
Genetics等在内的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近年来发表的主要代表性论著包括:1. Kai Liu, Ruxiao Xing, Youli Jian, Zhiyang Gao, Xinli Ma, Xiaojuan Sun,
Yang Li, Meng Xu, Xin Wang, Yudong Jing, Weixiang Guo and Chonglin Yang. (2017).
WDR91 is a Rab7 effector required for neuronal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16(10): 3307-3321.2. Jianhua Yin, Yaling Huang, Pengfei Guo, Siqi Hu, Sawako Yoshina, Nan Xuan,
Qiwen Gan, Shohei Mitani, Chonglin Yang, Xiaochen Wang. (2017). GOP-1 promotes
apoptotic cell degradation by activating the small GTPase Rab2 in C. elegans.
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Online, DOI: 10.1083/jcb.201610001)3. Chonglin Yang, Xiaochen Wang. (2017). Cell Biology in China: Focusing on
the Lysosome. Traffic, DOI: 10.1111/tra.12483 | Published Mar 30, 2017.4. Xuezhao Liu, Yang Li, Xin Wang, Ruxiao Xing, Kai Liu, Qiwen Gan, Changyong
Tang, Zhiyang Gao, Youli Jian, Shouqing Luo, Weixiang Guo, and Chonglin Yang.
(2017). The BEACH-containing protein WDR81 coordinates p62 and LC3C to promote
aggrephagy, 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DOI: 10.1083/jcb.201608039 | Published
April 12, 2017.5. Shiya Cheng, Kai Liu, Chonglin Yang, Xiaochen Wang. (2017). Dissecting
Phagocytic Removal of Apoptotic Cells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Phagocytosis and Phagosomes (Eds. Roberto Botelho ), Springer
New York, 1519: 265-284. Print ISBN: 978-1-4939-6579-3.6. Yuan Li, Baohui Chen, Wei Zou, Xin Wang, Yanwei Wu, Dongfeng Zhao, Yanan
Sun, Yubing Liu, Lianwan 5. Chen, Long Miao, Chonglin Yang, Xiaochen Wang.
(2016). The lysosomal membrane protein SCAV-3 maintains lysosome integrity and
adult longevity. 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215(2), 167-185.7. Yang Li, Meng Xu, Xiao Ding, Chen Yan, Zhiqin Song, Lianwan Chen, Xiahe
Huang, XinWang,Youli Jian, Guihua Tang, Changyong Tang, Yingtong Di, Shuzhen Mu,
Xuezhao Liu, Kai Liu, Ting Li,Yingchun Wang, Long Miao, Weixiang Guo, Xiaojiang
Hao and Chonglin Yang. (2016). Protein kinase C controls lysosome biogenesis
independently of mTORC1. Nature Cell Biology 18, 1065-1077.8. Xiaochen Wang, Chonglin Yang. (2016). Programmed cell death and clearance
of cell corpses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73, 2221-2236.9. Kai Liu, Youli Jian, Xiaojuan Sun,Chengkui Yang,Zhiyang Gao, Zhili Zhang,
Xuezhao Liu,Yang Li,Jing Xu,Yudong Jing,Shohei Mitani,Sudan He, Chonglin Yang.
(2016). Negative regulation of phosphatidylinositol 3-phosphate levels in
early-to-late endosome conversion. 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12(2),
181-198.10. Meng Xu, Yubing Liu, Liyuan Zhao, Qiwen Gan, Xiaochen Wang, and Chonglin
Yang. (2014). The lysosomal cathepsin protease CPL-1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phagosomal degradation of apoptotic cells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25, 2071-2083.11. Didi Chen, Youli Jian, Xuezhao Liu, Yuanya Zhang, Jingjing Liang, Xiaying
Qi, Hongwei Du, Wei Zou, Lianwan Chen, Yongping Chai, Guangshuo Ou, Long Miao,
Yingchun Wang, and Chonglin Yang. (2013). Clathrin and AP2 are required for
phagocytic receptor-mediated apoptotic cell clearance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PLoS Genetics 9(5), e1003517.12. Jing Xu, Xiaojuan Sun, Yudong Jing, Mo Wang, Kai Liu, Youli Jian, Mei
Yang, Zhukuan Cheng, Chonglin Yang. (2012). MRG-1 is required for genomic
integrity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germ cells. Cell Research 22, 886-902.13. Didi Chen, Hui Xiao, Kai Zhang, Bin Wang,Zhiyang Gao, Youli Jian, Xiaying
Qi, Jianwei Sun, Long Miao, Chonglin Yang. (2010). Retromer Is Required for
Apoptotic Cell Clearance by Phagocytic Receptor Recycling. Science 327,
1261-1264.14. Qinfang Shen, Fengsong Qin, Zhiyang Gao, Jie Cui, Hui Xiao, Zhiheng Xu,
and Chonglin Yang. (2009). 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tor Cooperates with Core
Cell Death Machinery to Promote Apoptosis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29, 3881-3893.15. Mei Yang, Jianwei Sun, Xiaojuan Sun, Qinfang Shen, Zhiyang Gao, Chonglin
Yang. (2009). Caenorhabditis elegans 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PRMT-5
Negatively Regulates DNA Damage-Induced Apoptosis. PLoS Genetics 5(6),
e1000514.16. Hui Xiao, Didi Chen, Zhou Fang, Xiaojuan Sun, Jing Xu, Song Song, Jiajia
Liu and Chonglin Yang. (2009). Lysosome biogenesis mediated by vps-18 affects
apoptotic cell degradation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20, 21-32.17. Youli Jian, Zhiyang Gao, Jianwei Sun, Qinfang Shen, Feng Feng,Yudong Jing
and Chonglin Yang. (2009). RNA aptamers interfering with nucleophosmin
oligomerization induce apoptosis of cancer cells. Oncogene 28, 4201-4211.18. Chonglin Yang, Myoung Sook Kim, Devulapalli Chakravarty, Fred E. Indig
and France Carrier. (2009). Nucleolin Binds to the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and Inhibits 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harmacology 1, 130-137.19. Xiaochen Wang, Jin Wang, Keiko Gengyo-Ando, Lichuan Gu, Chun-Ling Sun,
Chonglin Yang, Yong Shi, Tetsuo Kobayashi, Yigong Shi,Shohei Mitani, Xiao-Song
Xie & Ding Xue (2007). C. elegansmitochondrial factor WAH-1 promotes
phosphatidylserine externalization in apoptotic cells through phospholipid
scramblase SCRM-1. Nature Cell Biology 9, 541-549.20. Chonglin Yang, Nieng Yan, Jay Parish, Xiaochen Wang, Yigong Shi and Ding
Xue. (2006). RNA aptamers targeting the cell death inhibitor CED-9 induce cell
killing in C. elegan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81, 9137-9144.发表专利:专利名称:大豆胞囊线虫RNA解旋酶CGH-1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专利号:ZL201110317555.5发 明
人:杨崇林,张劲松,陈受宜,李海潮,荆玉栋,蹇友理,李金英,王昉,李锦锦专利名称:巨大戟醇及其衍生物在增强溶酶体生成中的应用,专利申请号:201610183289.4,发明人:杨崇林、郝小江、李洋、丁骁、徐猛、晏晨、邸迎彤、穆淑珍、蹇友理、宋智琴、郭伟翔

一
、个人简介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分别在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和西澳大利亚大学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10余年。曾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南京大学表生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二、科研情况主要从事地球系统科学教学与科研,主要研究领域为新生代地球环境演化,主要研究方向为青藏高原隆升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地貌效应与气候效应),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例如,发表于Geology(2篇)的论文入围该刊近10年高引论文榜Top10;关于青藏高原隆升与长江地质演化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诞生的成果,在《PNAS》发表(3篇),成果被专业与大众媒体广泛报道(例如CCTV13),被收录在《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4》。三、获奖情况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第四纪青年科学家奖,侯德封青年地球化学家奖。入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四、团队建设及师资培养情况
任云南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紧密围绕国家在资源与环境领域的战略需求,瞄准地球系统科学前沿,依托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区位优势,开展高原隆升、地貌演化、水系变迁、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演化等研究,打造学科高地;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辐射南亚东南亚,构建“南亚东南亚地球系统科学联盟”,服务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方略。五、目前研究/工作状况、下一步工作计划主要开展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的历史过程、地球动力学、资源效应、环境影响(地貌与气候)、生物多样性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地球演化历史中最重大事件,高原隆升的时代、过程、方式、机制以及资源与环境效应,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云南高原(包括缅、老等东南亚地区)是青藏高原向东南缘的自然延伸,其构造隆升对区域地貌、水系格局、气候环境产生了关键性影响,并最终塑造了复杂的区域宏观自然地理景观,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根本条件,构成了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前沿。云南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开展青藏高原东南缘地球多圈层(岩石圈、表层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作用研究,探讨构造隆升-地貌水系-气候环境-生物多样性协同演化的历史、过程和机制,以及高原隆升的资源效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地球科学前沿研究的需求。

李晨阳,男,湖南湘乡人,1968年3月生,史学博士,现任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校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缅甸研究院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云岭学者”、“当代缅甸与滇缅关系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云南缅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云南省高校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次区域合作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云南省重点培育新型智库“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负责人、云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兼任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亚太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中缅友协理事,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大学兼职教授等学术职务。1991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缅甸语专业本科毕业并获学士学位,1996年北京大学东方学系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2006年云南大学世界史专业毕业并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缅甸问题、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国际关系、周边安全与周边外交、中国西南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等领域的研究,是我国著名的东南亚问题专家、国际知名的缅甸问题专家。已出版《军人政权与缅甸现代化进程(1962—2006)》、《缅甸国情报告》等与东南亚有关的学术著作10多部,在国内外发表有关东南亚的中英文论文200多篇,其中SSCI论文1篇,CSSCI期刊论文40多篇。牵头撰写的《建议对修建缅甸昆明输油管道进行可行性研究》2004年8月15日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的批示,此建议最终被国家所接受。2009年2月至7月、2011年3月至7月两次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担任访问研究员,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30多次并发表英文演讲。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军人政治研究》、《战后东南亚地区各国间领土纠纷与国际关系研究》、《跨境民族与云南边疆地缘安全》、《缅甸问题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西南边疆影响和对策研究》等重要课题的研究,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015年重大招标课题《东南亚安全格局对我国家安全战略影响及对策研究》、教育部2015年规划基金课题《东南亚的宗教与政治研究》等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多次获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破解“马六甲困局”之中国方案分析》(2005年)、《军人政权与缅甸现代化进程研究(1962—2006)》(2010年)、《维护西南边疆稳定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2010年)先后获得云南省社科成果三等奖,《对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反思》获2013年云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作为第二作者的《东盟国家处理海域争端的方式及其对解决南海主权争端的启示》2012年获得云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

刘晓为教授,1965年出生在云南省丽江县大研镇,就读于大研镇大佛寺小学、丽江一中。1982年由曲靖一中考入北京大学,1986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赴德国慕尼黑欧洲南半球天文台学习,1992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回国答辩,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物理天文系从事光致电离气体星云领域研究。1999年成为该系高级研究员,同年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香港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资助项目)资助。1999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受聘北京大学天文学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杰青A类资助项目)资助。2006年起,参与组建“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副所长(2007-2011)、代理所长(2012-2013)。201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9月,受聘云南大学,组建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刘晓为教授主要从事观测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光致电离气体星云(行星状星云、电离氢区)的深度分光观测,大天区面积、大视场、大样本高精度天体测光和分光巡天,银河系消光、星族结构、化学动力学性质等领域的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综述报告。2012年8月,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28届大会上,刘晓为教授当选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2014年11月,
刘晓为教授当选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2014年,刘晓为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基于LAMOST大科学装置的银河系研究及多波段天体证认”。他还担任了中科院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顾问委员会委员(2007-),中法“起源”天文联合实验室科学委员会委员(2010-),LAMOST科学委员会委员、性能测试组组长、银河系反银心方向光谱巡天负责人(2009-),三十米望远镜(Thirty
Meter Telescope,简称TMT) 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2009-2015),New
Astronomy(Elsevier出版,ISSN:1384-1076)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2010.01-),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OP Publishing出版,ISSN:1674-4527)科学编委会委员(2014.08-)等职。在人才培养方面,刘晓为教授主讲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天体光谱学”、研究生专业主干课“星际介质物理学”,培养了一批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未来三年,刘晓为教授将带领他的团队,与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云南天文台合作,联合研制1.6米“多通道测光巡天望远镜”。同时建设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平台,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张力,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博士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先后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和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类一等奖三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获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先进工作者、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云南省第二届兴滇人才奖、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中国天文学会理事,教育部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理论天体物理和粒子天体物理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已在国际天文核心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80余篇。

王文光,男,1955年生,历史学博士,二级教授,云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共云南省委联系专家,两次被中共云南省委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称号。先后主持《中国西南氐羌民族源流史研究》等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各一项)《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研究》等三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009年11月获准主持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民族史》重大攻关项目,成为云南省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首席专家。2012年10月获准成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西南民族的由来与发展”创新团队带头人。2016年被“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列入中国民族学最有学术影响力的20个学者之一(排名第十名)已经出版学术专著作二十余部,先后在《世界民族》《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广西民族研究》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云南近现代民族史论纲》《西南民族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关系述论》《梁启超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及其对中国民族史学科发展的贡献》等多篇论文分别被《中国民族研究年鉴》《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作重点介绍和全文转载。专著《中国西南民族通史》、论文《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研究》分别获云南省优秀成果一等奖。专著《百越民族发展演变史——从越、僚到壮侗语族各民族》《中国民族发展史纲要》等著作分别获云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中国古代的民族识别》被列为20世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100部经典著作之一。

张洪彬,1964年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岭学者,现为云南大学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基金委专家评审组成员。张洪彬教授主要从事生理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药物设计合成及生理活性筛选、有机合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在合成方法学上重点从事钯催化下的碳键形成方法研究;在药物化学方面重点进行抗肿瘤小分子化合物的设计,目前已筛选到10余个高生理活性化合物。代表性学术论文:[1] Hongbin Zhang*, Syntheses of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 and
natural-product-like compounds based on their key structural units, Synlett,
2014, 25, 1953–1970.[2] Wen Chen, Xiao-Dong Yang, Wen-Yun Tan, Xiang-Yang Zhang, Xia-Li Liao, and
Hongbin Zhang*,Total Synthesis of (—)-Vindorosine,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2327–12331.[3] Jingbo Chen, Jingchao Chen, Yan Xie, and Hongbin Zhang*,Enantioselective
Total Synthesis of (-)-Stenine, 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1024–1027.[4] Xianfu Shen, Yongyun Zhou, Yongkai Xi, Jingfeng Zhao and Hongbin
Zhang*,Copper catalyzed sequential arylation oxidative dimerization of
o-haloanilides: synthesis of dimeric HPI alkaloids,Chem. Commun., 2015, 51,
14873–14876.[5] Xuequan Wang, Hongbin Zhang*, Xiaodong Yang*, Jingfeng Zhao, Chengxue
Pan, Enantioselective total synthesis of (+)-brazilin, (—)-brazilein and
(+)-brazilide A, Chem. Commun., 2013, 49, 5405–5407.

一、 个人简介
段昌群,男,1966年生,陕西镇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长。1983年进入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进入云南大学生态学专业师从曲仲湘、王焕校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姜汉侨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西伊利诺大学生物系完成博士后回国任教至今。分别于1995年、199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分别在1996年、2000年遴选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2013年期间历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常务院长,先后兼任环境科学与生态修复研究所所长、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
2014年创建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任院长、特聘教授。二、科研简况
长期从事污染与恢复生态学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课题、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专题、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和云南省等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在SCI引文源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获得专利8项,主编及出版学术著作12部,先后取得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8项,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在重金属污染的生态影响、高原湖泊面源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具有显著的学术影响,应邀任第13届世界湖泊学大会执行副主席和分会场主席,是中加高原湖泊研究中心中方主任。先后提交政协提案或咨询报告60多件,部分建议得到李克强、张高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项提案被评选为省政协重点提案,3次获得优秀提案奖。被国家八部委授予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个人,被中央统战部评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先进个人。三、教学和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
先后主讲课程8门,3门课程入选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视频公开课程,编写的教材先后4部入选国家规划教材,1部被评为国家优秀教材。受邀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生态学专业规范》编制工作,主持创建的环境科学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
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省级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多年来一直担任云南大学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2003年该学科入选国家级重点学科,2012年全国生态学评估中全国排名第二,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四、平台建设与人才称号
2007年以后担任云南省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首席教授。2014年主持云南省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智库工作,2017年担任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智库首席专家。2016年担任云南省高原湖泊生态修复及流域管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主持建设云南省高校高原山地生态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2017年担任云南省高原山地生态与退化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省政协常委。入选云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云岭名师、中国侨界突出贡献人才、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云南省教育功勋奖、云岭学者。2017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五、团队建设及师资培养情况
培养毕业硕士生60余人,博士20余人,领衔主持的“段昌群名师工作室”为云南省8所高校培养青年教师11人,任云南省高原山地退化环境与生态修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云南省高等学校生态学与环境课程群教学团队首席教授。现任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会生态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六、工作计划
目前主要从事环境退化的生态修复及重建、持续污染条件下生物的分化适应与特化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开展资源生态、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承担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滇池项目面源污染防控研究、长期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决策支持系列项目和课题,并围绕这些研究培养污染与恢复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生,为高原湖泊治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提供科技支持。